我國機械工業形勢有五個特點
今年上半年,在黨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積極作用下,我國機械工業經濟運行總體平穩,恢復性增長趨勢明顯,并且較工業各行業平均增速高出2個百分點。保持并推進這一態勢的發展,如期完成調整和振興的各項任務,關鍵取決于我們能否正確把握形勢、駕馭局面,切實將“兩個規劃”落到實處。 目前,機械工業形勢有以下幾個特點:
1、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仍未得到根本性緩解。
雖然機械工業經濟運行比年初預計的要好,但由于內外經濟環境嚴峻而復雜,不可預見的因素較多,還不能過早斷言行業止跌回升,要實現全年產值增長12%以上,還需付出極大的努力。
我們在肯定行業積極向好的同時,更要注意到由于美國、日本和歐盟等主要經濟體的狀況尚不穩定,世界經濟復蘇將是一個緩慢曲折的過程,經濟**回升尚待觀察;我國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定、不鞏固、不平衡,舊的矛盾尚未解決,新的矛盾又開始積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調整難度進一步增大。正如中央在去年底就指出的,“2009年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為困難的一年”,這一判斷并沒有因近幾個月經濟運行出現積極變化而過時,我國經濟發展仍處在保增長的關鍵階段,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和足夠的估計。機械工業不可能獨善其身,尤其是潛在的制約因素影響,現行的政策取向與運作機制尚不協調,在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方面,實際見效還需要時間;由于新增訂單不多,企業對明后年形勢信心不足;由于固定資產投資增勢強勁,繼續加快投資增長既有困難,也有相當風險,要把握好投資方向,優化投資結構,防止形成生產能力過剩、產生供過于求的風險;產銷回升勢頭較好而利潤增長乏力;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處境還比較艱難等,我們對困難還要有足夠的估計,努力鞏固向好的走勢、謹防大起大落,保持機械行業穩定較快發展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2、短期內難以期待外需對增長有積極貢獻。
國際權威組織和人士普遍預期,全球經濟*早要到2010年開始復蘇,而且復蘇將是一個曲折的過程。當今的世界經濟,已經演變為金融危機與實體經濟衰退交互作用、危機中心國家與外圍國家相互影響的惡性循環。危機尚未見底,有可能向新的領域和區域蔓延。導致全球流動性緊缺尚未有效緩解,各國貿易融資條件普遍惡化,國外進口商和經銷商資金壓力加大,紛紛采取減庫存、壓訂單等方式規避風險。雖然一些國家采取了救市行動,但奏效程度尚待觀察。與此同時,在世界經濟和貿易出現急劇下滑、各國就業壓力增大、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的形勢下,貿易保護主義勢頭加劇,提高關稅、濫用救濟措施等各種貿易摩擦急劇增多。
今年上半年機械工業增長整體逐步回升,但進出口貿易大幅下滑的局面沒有得到遏制。因此,對于出**貨值占比20%左右的機械工業,短期內難以期待外需對增長有積極貢獻。對此,我們也不能消極等待,要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統籌兼顧、內外并舉,不失時機、逆勢而上。進一步發揮和強化我國比較優勢,千方百計鞏固傳統出口市場,大力開拓新興市場,努力穩定和擴大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同時著力拓展國內市場,實現出口帶動型戰略與國內需求帶動型戰略的有機統一。堤外損失堤內補,走好自己的路、辦好自己的事。
3、產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依然突出。
自去年四季度以來,伴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和加深,國內外市場需求急劇萎縮,我國機械工業持續多年的高速增長勢頭明顯趨緩,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快速下滑,后續訂單銳減,資金鏈趨于緊張,部分企業陷入困境。出現這種局面,固然有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外部需求萎縮的影響,但產業自身大而不強、自主**能力薄弱、基礎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復建設、產品技術含量附加值不高、產業集中度低、產業鏈不完善、產業結構失衡和產能過剩嚴重等長期積累的結構性性矛盾是更重要的原因。
目前,根治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短期內尚難見到效果,而工業發達國家基于資源優化配置的客觀需要,在竭力固化中國成為世界裝備制造業的**組裝和中低端加工基地的同時,正在加快推進把中國“世界工廠”轉化為“世界市場”,我國機械工業面對工業發達國家技術優勢的壓力將有增無減。我們可以深切感到,下力氣、出重拳改變我國機械產業的深層次矛盾突出、產品“低端混戰、**失守”的不合理格局,已到了****。
4、經濟發展方式有待進一步轉變。
現階段,我國機械工業發展方式仍然以粗放型、外延式為主,尚沒有切實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等內涵式發展的道路上來。機械工業單位產品綜合能耗與工業發達國家比較還有差距,尤其是熱加工工藝的單位產品綜合能耗要比工業發達國家高得多;機械工業的工業增加值率一直處在26%上下,與發達國家相比,低10多個百分點。如工具行業,現在高速鋼和硬質合金這兩種工具材料,均占世界消費量的40%,但銷售產值僅占全球總量的15%,其中:高速鋼切削刀具比國際市場材料價格還便宜,硬質合金切削刀具的售價不到日本的1/3,這充分反映產業發展的粗放與資源的浪費程度。
特別需要指出??是,由于管理水平較低、信息化技術薄弱,機械行業流動資產周轉率雖逐年有所提高,但周轉次數一年僅2次,而庫存率一直都在20%左右。再加上產品低檔、附加值低,現代制造服務業發展尚處于起步推進階段,機械工業銷售利潤率近幾年大致在5%上下徘徊,這種現狀很難扭轉行業低效率、低效益運行的狀態。當前,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以及資源環境的壓力,要保持機械工業可持續發展,實現產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已迫在眉睫。
5、國際競爭環境日趨激化。
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通過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不存在經濟“孤島”。作為“金磚四國”領頭羊的中國,其經濟社會發展倍受世界矚目,但也意味著將成為國際競爭的眾矢之的。同時,新一輪危機帶來新一輪調整,新一輪調整決定著新一輪競爭,國際競爭日趨白熱化已成必然。
為保持大國地位,現今的美國大公司即使財政陷入困境,仍不遺余力為新一輪競爭積蓄力量。在除汽車和醫藥企業外的美國28家大企業中,2008年第四季度收入雖較前一年同期下降了7.7%,但研發費用只微幅下降了0.7%。其中,微軟、ibm、波音、杜邦、卡特皮勒等許多巨無霸企業研發開支還出現了明顯增長。微軟去年第四季度收入基本保持不變,但研發費用仍達到了22.9億美元,較前年同期增加了21%;而英特爾公司去年第四季度利潤下降了90%,但其研發費用仍達到13.2億美元,大大高于前一年同期水平。因為他們清楚,經濟發展規律與以往金融危機已證實,如果要想在經濟復蘇時展現更大的競爭力,就必須在經濟困難時期保持研發投入。這一點應為我們所借鑒。
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特有的發展環境條件、多年的經濟積累,為國民經濟發展奠定了較為雄厚的基礎,但隨著國際市場國內化、國內市場國際化的深入融合,國際競爭已成為綜合實力的競爭、產業制高點的競爭、世界話語權的競爭、世界知識鏈附加值的競爭。目前,機械工業尚缺乏具有世界500強實力的公司企業,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以及大型成套設計能力和基礎關鍵零配件的制造能力,還不具備與世界跨國公司抗衡的實力,再加上技術封鎖、貿易壁壘,使得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路途更為艱難,對此我們一方面要增強民族責任感和自信心,一方面也要正視矛盾和問題,臥薪嘗膽,積蓄力量,迎頭趕上。